当前位置: 首页 >> 妇女工作 >> 巾帼风采 >> 正文>>

中国妇女报报道鲁东大学女博士团队服务乡村振兴事迹

作者:     审核:         编辑:工会     发表时间:2018-09-27     浏览次数:

 

9月27日,中国妇女报以《烟台乡村振兴的科技“半边天”:女博士“组团”下乡记》为题,报道鲁东大学农林作物遗传改良中心“女博士”团队服务乡村振兴事迹。全文转载如下:

 

烟台乡村振兴的科技“半边天”

女博士“组团”下乡记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姚建

□ 王丹青

地处山东半岛东北部的烟台市,曾是我国种植苹果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目前我国种植苹果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地区,素来就有苹果之乡的美誉。

但就是在这苹果之乡,却有不少农户因为苹果卖不上高价钱而苦恼。为此,鲁东大学农林作物遗传改良中心团队成员梁美霞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研究,决定在烟台市招远市石硼村试推广种植红肉苹果。梁美霞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这种苹果产量高,富含维生素和花青苷,主要用于花青苷的提取和功能饮料的制备。

推广过程中,梁美霞免费为该村的苹果种植户提供现场培训30余次,直接受益农户400多户,使当地农民每年人均增收1500元。

梁美霞告诉记者,在这个18人的团队中,有12名女性科研工作者,我们的研究方向是农作物遗传改良,我们的研究成果也要真正为广大农民提供帮助。

据鲁东大学农林作物遗传改良中心团队负责人张洪霞介绍,该团队紧紧围绕农林作物遗传改良这一总体目标,以应用基础研究为核心,外延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团队重点将常规育种技术与分子育种相结合,聚焦高产抗逆这两项作物的目标特性,开展了高产抗逆作物种植资源发掘”“高产抗逆相关分子模块解析高产抗逆分子模块育种的研究工作,为农作物的遗传改良提供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培育新品种。

在实验楼,记者见到了李蓓副教授。由于长时间在高温下连续作业,李蓓原本白皙的皮肤因对紫外线过敏而变成了深深的小麦色。

连续几年的春节,李蓓都是在海南的玉米地里度过的。因为从事的是玉米高效转基因体系研究,为获得第一手资料,她必须亲自动手,顶着烈日为玉米授粉。

李蓓等人的付出也换来了成绩。自团队成立3年来,他们已成功建立起玉米、番茄、大豆、杨树等植物的高效转基因体系,培育出多个高产、抗逆植物新品系,其中18个材料已经获得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的中试许可。

据张洪霞介绍,该团队还承担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国家基金、省科技发展计划等各级各类项目40余项,经费总量1800余万元,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项。

其中,女性科研工作者承担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国家基金、省科技发展计划等各级各类项目26项,发表SCI论文17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

在科研上取得了成绩,该团队又决心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以实际行动践行乡村振兴战略、造福群众。

在鲁东大学农林作物遗传改良中心实验楼入口处,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这两行字吸引了来者的目光。

科技强国战略时刻提醒着遗传改良中心的所有团队成员,要弘扬科学精神、鼓舞奋斗豪情,以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张洪霞告诉记者。

为此,他们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投身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张洪霞曾先后几十次带领团队成员赴省内外各地农业企业和农村开展科技扶贫,实地推广农业科技。

作为中国最大的盐土区,新疆盐渍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盐渍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团队成员于春燕克服种种困难,协助团队深入盐碱地区反复进行试验育种,她们培育出的转基因杨树全部成活,对防风固沙、改善盐碱土具有积极作用。

不仅如此,于春燕选育的速生耐盐碱杨树在新疆、山东等地的推广,使当地农民每年增收3000余万元。

还有李蓓选育出的高品质玉米,在吉林地区推广,使农民年增收500余万元;汤晓丽与山东省林业科学院紧密合作,共同在山东滨州无棣地区进行耐逆植物培育,改良盐碱土壤千余亩;张娟与济宁地区建立联系,有效改善了功能性微生物的生产工艺,为地方年增收10余亿元,带动就业200余人……

既然从事了农业研究,就注定了我们的科研成果要服务于广大农民,也就注定了我们必须要脚踏实地,深入田间地头,做好科研工作。张洪霞说:科研工作虽然有时辛苦,但能够以科研成果换取真正可以为农民所享用的经济收益,便是对我们的肯定。

原文链接:http://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8-09/27/053190.html